【台南☆中西區】赤嵌樓 / 赤崁樓
赤崁樓位於台南市中區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,原為荷蘭人所建。
目前赤崁樓列為國家一級古蹟,也是台南代表性的名勝,赤崁樓的文物與建築歷經荷蘭、明鄭及滿清時代,初建於西元1650年,其建材據說皆由荷蘭人自海外運來,稱為普羅民遮城,為荷蘭人在漢人起義抗荷的郭懷一事件後所興建的。鄭成功攻佔台灣以後,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『東都承天府』,並以赤崁樓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,隔台江與今安平古堡相對,十分具有歷史與文化的價值。
園區內有九座清領時期石龜馱碑(御龜碑),又稱《贔屭》(注音:ㄅㄧˋㄒㄧˋ)是從他處遷移至此,傳說石龜為龍生九子之一,因好負重而變成龜狀。另外「斷足石馬」的雕像有一傳說是因石馬入夜後會化作妖怪騷擾百姓,所以才被斷足,成為現在的模樣。後來,赤崁樓因民變的破壞及疏於管理而日漸頹圮,而原本荷式建築的主體也加上了中式的建築,一度上面還祭祀了觀世音菩薩等神明。
日治時期,赤崁樓改為陸軍衛戍醫院,也陸續展開修建及整修,二戰後,將木製結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,並將主要入口改向,而成為今日赤崁樓的模樣。
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,法國人說,臺南有一座他們遺留的城堡。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紅毛樓基地上的荷蘭建築,以杜絕法國侵臺藉口。至此,赤崁樓成為歷史。戰後,遷建引心書院至赤崁樓的基址上,改稱「蓬壺書院」,另建文昌閣、海神廟、五子祠、大士殿,形成中式建築群。今僅存文昌閣、海神廟、蓬壺書院門廳。海神廟的正廳門楣,懸掛「赤崁樓」牌匾。
1965年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題字「赤嵌樓」時,有人提出異議應為「赤崁樓」,但經學者考證,明清史書均作赤「嵌」樓,是由平埔語的地名音譯而定,康熙字典亦只收錄「嵌」,而後官方採納學者意見,官方文書及民間刊物自此均用赤「嵌」樓。然而2003年時,「本土文史人士」以「『崁』字較有本土意涵」建議臺南市政府將赤嵌樓、赤嵌街、赤嵌里改用「崁」字,正值市府推行本土化政策,而後臺南市官方文書改用「赤崁樓」。
1661年4月,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何斌的引導下,通過鹿耳門港道,越渡臺江內海,首先攻下普羅民遮城。之後鄭氏將臺灣赤崁定為東都明京,於普羅民遮城設承天府衙門,並頒布諭告:「東都明京,開國立家,可為萬世不拔基業」,設一府二縣。9個月後,鄭成功再攻下熱蘭遮城,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38年的經營。
隨後,鄭成功改熱蘭遮城為安平城,做為延平郡王府邸,人稱「延平王城」;已改名承天府衙門的原普羅民遮城,則做為全島公家最高行政機構,俗謂赤崁樓。然而不到半年,鄭成功即病逝。其世子鄭經自廈門起兵返臺,打敗了其叔父鄭世襲而即位,在1664年廢東都,改稱東寧。承天府裁廢後,赤崁樓便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,又稱紅毛樓、番仔樓。
19世紀後半葉,大士殿、海神廟、蓬壺書院、赤崁樓文昌閣、五子祠等建築,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。這五座建築物,巍峨高聳,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。
文昌閣是中國一種傳統祭祀建築,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,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。
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標記,海神廟位於南面,文昌閣位於北面,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,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,繞以綠釉花瓶欄杆;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,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。
蓬壺書院位於台南市中西區,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「引心書院」,該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年間,後來曾改為臺灣縣書院。之後因該書院已經廢置,安平縣知縣沈受謙遂於光緒十二年(1886年)於今赤崁樓西側購地設置蓬壺書院。日治時期曾被當作衛戍醫院使用,戰後失修,而只留門屋。門屋面寬三開間,中間內凹以強化入口意象,並懸有沈受謙所題之「蓬壺書院」匾。其牆面為斗砌磚牆,而屋頂則為燕尾形式。此外門屋建築被納入赤崁樓的古蹟保護範圍內。
從清朝康熙年間至今,歷經了天災戰亂、風災毀壞,重新修建了許多次,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『普羅民遮城』的樣貌 。
『赤嵌樓 / 赤崁樓 』
地址: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12號
電話:(06)2205647
開放時間:週一~周日08:30~21:30
收費資訊:
♦全票:50元,適用於一般民眾。
♦半票:25元,適用於學生、軍警消人員、65歲以上長者或公立機關志工。
♦八折票:40元,適用30人以上團體、於全國公教員工、私立學校教師及因公撫卹之遺族。
※以上費用僅提供參考,請以現場公告為準,不另行通知!
2021.02.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