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:體驗懷舊日式風情與森林浴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:體驗懷舊日式風情與森林浴

花蓮縣 鳳林鎮

觀光景點

來到花蓮,想更貼近大自然,就千萬別錯過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日治時代稱為「森坂」(もりさか),以漢字寫作「摩里沙卡」,是東部最早開採的林區。目前隸屬於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,園區佔地約13.9公頃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1918年7月,日人在花蓮設立「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」,1919年改組為「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」,開始進行伐木事業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園區內設有停車場,免除停車的煩惱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一進入園區,馬上就能感受到綠色森林的氛圍。這次造訪天氣涼爽,雨後清新空氣中充滿芬多精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1918年,日本人在花蓮設立「東臺灣木材合資會社」,隔年改組為「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」,並在林田山進行伐木。1938年以後,開始興建運材鐵道、中山堂、員工宿舍、醫務室、福利社、米店、雜貨店、洗衣部、理髮部、消防隊及幼稚園和小學等,使林田山成為當時生活機能完善的伐木社區,全盛時期曾聚集四、五百戶住家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當時向光復鹽水港製糖會社洽購舊機關車。這輛舊機關車是花東鐵路開通時,由英國進口的LCK10型十五公噸蒸汽機關車。民國七十二年萬榮林道開通後,利用公路運材更加方便,完全取代了鐵路的運輸功能,目前展示在車庫外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中山堂

中山堂是林場的精神寄託,於民國四十三年建造,以檜木建造。除了提供森榮小學、林場舉辦各項活動外,1961年時中山堂有了兩台電影放映機,每當林場辦公廳貼出粉色的看電影通知單,連住在長橋里的居民都會搭火車來看電影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中山堂

林田山林場的伐木事業雖然停止,卻保留了大量的日式建築:無論是辦公廳或住宅,大部份是用檜木興建的魚鱗黑瓦屋;為避免濕氣影響和改善通風,房屋採取高腳式建築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日式建築

林田山的日式建築群,是台灣最具規模的日式檜木住宅。雖然2001年發生大火,許多建築慘遭火吻,但也使林田山在1972年森林大火後再度受到重視;政府決定將林田山規劃為林業園區,檜木打造的中山堂和林業展示館重新開放,並修復部份林鐵,以供遊客體驗曾經風光一時的林田山林場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早期的物料倉庫整建成為現今的展示館,保存了各式各樣林田山早期的歷史文物,例如伐木器具、消防設備、測量工程及林場日常生活用品等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展示館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民國43年興建的一級檜木木造辦公廳,原為長方形的辦公廳舍經逐年擴建,在西側增建兩端突出的木造長形房舍,東側則為防颱之需,以加強磚造建築與西側對稱,最後形成現今「工字型」的格局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辦公廳

隨著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開始實施後,林田山的風華歲月走入歷史。政府將此規劃為林業園區後,園區也將前身為課長級宿舍整修成為咖啡館,保留原有的日式建築形式,兼具服務中心和餐飲的功能,提供簡餐和飲品販售。不妨到充滿檜木香的咖啡館喝個下午茶,感受一下曾經的風華歲月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咖啡館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康樂新村

康樂新村是民國43年所建的林場員工宿舍。民國90年,康樂新村位於半山腰石階兩旁的35棟日式房舍不幸慘遭大火吞噬,短短30分鐘內完全燒毀,僅殘餘水泥基座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康樂新村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康樂新村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康樂新村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康樂新村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康樂新村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2006年由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公告為歷史聚落。園區目前仍約有60多戶150多人居住於內。目前仍居住在園區宿舍內的退休員工,成為最生動的活歷史。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『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』

地址: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99巷99號
開放時間:09:00-16:00
票價:免費
休館時間:除夕及每週一固定休館
停車場:超過營運時間無法進出

入園須知:
•參觀展覽時請勿大聲喧譁。
•請勿攜帶寵物、危險物品、食物、飲料及雨傘進入園區各館。
•園區各館禁菸、嚼食口香糖及檳榔。
 

Published in 2021